司法社工成长记——李海伦

一份机缘的巧合,一份执着助人的信念,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李海伦在2013年加入了社工的行列。


虽说隔行如隔山,李海伦不断累积工作经验和学习专业知识,经过不懈的努力考取了社工师证书,从一名社工助理“打怪”升级为一线社工。


2016年,李海伦当时所在机构承接了素社街司法所的司法社工项目,面对理事长的邀请,李海伦表示,司法社工是一份更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愿意一试。从此,他开启了司法社工的生涯。



孤身驻所获支持


     初到司法所,李海伦和很多刚接触司法所的社工一样,都有不习惯,感觉自己就像是脱离了组织,孤身征战的将军。由于过去三年在家综有长时间一人开展工作的经验,李海伦练就了很强的独立性,并在司法所的工作中不断调适自己的角色定位。很快,他就适应了所里的工作,并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特别提及到:“司法社工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支持,已经退休的老所长也给了我很多机会,让我能够运用各种方式开展工作”。


加入穗星再出发


     在过去,司法社工项目在海珠区的试点模式是以街道为单位,由每一条街道的家综派社工到所属街道司法所驻点。然而,海珠区18条街道由不同的社工机构承接服务,并不利于日常管理。2017年,海珠区司法局将18条街道的司法所划分为两个片区,而广州市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文简称“穗星”)承接了海珠区第一片区9个司法所的司法社工服务,李海伦所在的素社街司法所就是其中之一。面临承接服务机构的转变,李海伦选择加入穗星司法社工项目,继续留在素社街司法所提供司法社工服务。


工作中自我调整


     李海伦的日历被每日的工作计划填的密密麻麻。日常除了要对社矫人员进行管理和开展社矫专业社会工作,李海伦还要协助司法所完成大量行政性工作,对此他有不一样的看法——“其实以往作为家综社工时一样都有行政性工作要完成,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就是这么几个,如果说我完全不做行政工作而只做专业性工作是不现实的,我们都应该在这些看似枯燥的行政性工作中寻找平衡点。虽然行政性工作很多,但通过这些行政性工作,我和各社区居委、综治办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变多了,通过他们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在册社矫人员的基本动态和近况,并能快速有效地链接相应的资源,有利于我开展服务。”由于素社街道街情的不同,素社街司法所有更多需要协助街道工作的时候。前段时间,李海伦协助素社街道进行人口普查工作,并在工作中切入进行司法社工的工作,对一些社矫人员做针对性的调查了解,将人口普查工作与司法社工工作衔接起来。


双管理的自我平衡


     驻点司法社工的管理比较特殊,是以中心加司法所的双管理模式,对李海伦而言,两者同样重要,“穗星如同‘军营’,是一个给予我支持,做我强大后盾的地方;司法所就是‘战场’,一个我付出并能得到回馈的地方。”“军营”和“战场”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相冲的状况,例如,中心和司法所需要同时上交工作文书、司法所的工作时间与中心的培训督导时间冲突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海伦做了很好的自我平衡,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工作,其次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让一切按部就班有序进行。他表示,两者的工作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自己有规划,做好前期的沟通,达到一个工作平衡的状态,自然工作起来就会如鱼得水。


用心同行,不离不弃


     在《不离不弃,一路同行——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的衔接》里,李海伦详细记录了自己陪伴社矫对象完成社区矫正,重回正轨的过程。该案例不仅被收录在穗星《2017-2018年司法项目服务案例节选》,还在穗星“我与社会工作的共舞”案例分享会中获得了一等奖。与其他案例案主获得“大团圆结局”不同,该案例中的案主在完成社区矫正并重新找到工作时,不幸中风。李海伦坦言,“其实文书到社矫结束,社矫对象重新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结案归档,这一份案例是我重新整理跟进的。其实写出来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因为展示给大家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当时这位社矫对象问我,‘其实你对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你为什么还要帮我?’作为一名社工,我内心有股声音告诉我要帮他。”李海伦认为,社区矫正人员在解除矫正后会转为安置帮教人员,对安置帮教人员的管理与后续跟进工作和社区矫正期间的工作同样重要,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也正是令两类人员真正实现再社会化,预防再犯罪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区矫正到安置帮教阶段,李海伦调动资源帮助社矫对象解决燃眉之急,通过政策帮扶为他拓宽自身社会资源网络,令社矫对象从原来的消极负面转化为积极向上。问及李海伦是否还会继续帮助这位社矫对象时,李海伦回答:“只要他不放弃自己,我也不会放弃他。”


坚持岗位的动力


     社工作为一个新生的行业,开展工作是很不容易,作为一名司法社工更是有难以言表的艰辛,但能坚持在这个岗位上,继续不放弃做下去,李海伦表示,他有“三个一”

     一个可靠的团队。虽然每位司法社工都是孤身驻所,但穗星司法社工总是在互相关怀、互相照顾。在工作群里,经常能看到“一呼十应”的现象,当一名同工遇到工作中的困难,所有人都会共同“献计”,一起解决问题。

     一份坚守的使命感。问及曾接触过最困难的案件,李海伦表示,曾经有一名社矫对象,刚接案没几天,人都还没见到就触发了两个警报,还用了长达半年的时间才肯配合社矫工作。“他以前曾在看守所待过,以为我也是冷冰冰的人。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沟通,他终于对我打开心扉,告诉我家里的孩子快出生了,他也不想孩子出生就没了爸爸......”后来,这名社矫对象和司法搜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积极配合社矫工作,平稳度过了社矫期。与此同时,孩子也出生了。“因为我的坚持,孩子不用一出生就见不到爸爸,看到他们一家团聚,我明白这是我的使命。”每一个社矫对象的转变都提升了李海伦作为司法社工的使命感,促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用心、更加专业地提供服务。

     一个司法社工的愿景。正如前文所言,李海伦认为对安置帮教人员的管理与后续跟进工作和社区矫正期间的工作同样重要。一方面,他希望能够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完善,减少犯罪人员的再犯罪,令两类人员换真正实现再社会化;另一方面,他认为应该针对困难、急需帮扶的社矫对象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过渡性基地,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令后期社矫工作开展更有效。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 广州穗星社工


公益捐款
 
 
上一页 1 下一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