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分享 | 社工助力老教授完成《抗美援朝故事汇编》

浏览数:1

Part.1

个案背景


      服务对象(张教授)男,84岁,身体基本还很健朗,现独居,育有一子,已成家在外地生活和工作,因工作原因是少回来。张教授是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的退休老教授,在“投资决策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领域有很大的贡献。


      服务对象自幼很喜欢绘画,退休后曾在广东省老干部大学美术班学习,在华南碧桂园社区美术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一次偶然的机会出于对“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敬仰,收集了有关朝鲜战争的相关书籍资料,内容感人致深,在妻子的支持下开始汇编并手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手抄本图文并茂其中有人物的插图27幅,是依据故事的图片和照片自己加工设计制作,无人物插图则依据故事情节自己设计。


图片


      去年11月服务对象的妻子因病过身了,妻子生前也是同一个系的教授,服务对象与妻子感情很好,妻子离世后,案主一度自我封闭,不能自我安慰自我释放。而服务对象儿子一家在外地生活,因特殊原因很少回来,独居的生活变得孤独、忧郁。服务对象放弃了编制未完成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


图片


      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中从“优势视角”上,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完成妻子生前的心愿,编制未完成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提升恢复服务对象参与社会活动的功能,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寻回生活乐趣。



Part.2

分析和预估


      1、服务对象与妻子感情很好,妻子离世后,服务对象一度自我封闭,不能自我安慰自我释放。经邻居、学生、家人、朋友劝解都无效,服务对象拒绝一切来访,也放弃编制未完成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自闭在家。


      2、社会工作者需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压力,服务对象与华碧社区爱心志愿团队(妻子生前的团体)的关系很好,很关注他们的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志愿团队的关系,鼓励、支持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寻回生活乐趣。



Part.3

服务计划


(一)介入目标

      服务目的: 鼓励服务对象多参与社会活动,寻找生活乐趣。

      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妻子过身后的压力。

      2、恢复服务对象的自信心,继续参与妻子生前的社区活动。

      3、鼓励服务对象继续编制未完成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完成妻子的心愿。

      4、协助服务对象积极寻回生活乐趣。


(二)介入理论

      优势视角:动员服务对象的力量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在本案中,社会工作者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完成妻子生前的心愿,编制未完成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提升恢复服务对象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寻回生活乐趣。

      叙事治疗:叙事治疗的概念框架是围绕叙事、社会建构、知识、权力与语言而形成,并展现有别于实证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者围绕叙事建构服务对象的系统,通过干预的过程,让服务对象被视为自己生活故事的作者,也是自己生命历程的最后决定者。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找出哪些问题来,并且决定哪些问题可以改变。


(三)具体服务介入计划

图片



Part.4

介入阶段


第一阶段


      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在交谈倾诉过程中,让服务对象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


      1、社会工作者与华碧社区的“爱心奉献团”的成员沟通、分享近期的活动成效,在倾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原来他们团队成员叶姨过身后,她的丈夫(服务对象)闭门不出,也不来参加他们的活动。

      2、社会工作者第一次见服务对象,服务对象是一个温文儒雅、和蔼可亲的老教授,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服务对象也是华碧社区的“爱心奉献团”的成员,曾在华南碧桂园社区美术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提起服务对象过身的妻子,服务对象会变得很焦虑,不会给予回应。

      3、社会工作者通过多次的拜访面谈,秉承尊重的原则,逐步与服务对象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服务对象也逐步接纳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的话题也开始多起来。

      社会工作者分析与总结:在多次的面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兴趣,尊重服务对象对亡妻的思念,肯定、赞扬案主的绘画成就,提供情感的支持,促进服务对象在亡妻事件中的态度有所改变。



第二阶段


      侧重聆听服务对象诉说,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妻子过身后的压力。

      1、经过近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较为稳定的关系,可以尝试与服务对象谈论其妻子生前的事迹并给予情感支持,以缓解他抑郁情绪。

      2、据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与妻子的感情很好,经常陪伴妻子参加社区的组织活动,同时也是妻子的优秀参谋。这次妻子病重,服务对象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妻子,让妻子比他先离开人间,内疚加复杂的情绪,缺少情感上的支持。

      3、不出门,自我封闭,成了服务对象对自己的惩罚,问题内化是服务对象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工作者运用情感支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外化。

      4、围绕服务对象认为在妻子病重的时候自己没有照顾好,现在自己惩罚自己的问题展开对话。社会工作者运用焦点问话的技巧询问服务对象;现时这种对自己(自我封闭)做法是否压迫着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帮助是否受到影响?服务对象表现沉默、难受,觉得没有办法。

      5、随后社会工作者继续与服务对象对话,再次提出问题让服务对象思考:社会工作者引用国际学者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提出:个人在接受自己不可避免的死亡或他人死亡时,会经历包括: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这几个阶段。社会工作者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现在是抑郁期。

      6、社会工作者表示会尊重服务对象对妻子的思念,也不用立刻改变自己做法的意图,希望服务对象明白。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思念也有多种方法,也表明社会工作者是没有资格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你身上的,不批评不指责,如何思念也有很多种,服务对象表现沉默。

      社会工作者分析与总结:运用情感支持及时将问题外化,让服务对象接受妻子已离世的事实,把自己惩罚自己的内化问题外化,惩罚与思念有多种方法,让服务对象重新思考,借助丧妻的事件引导服务对象重新找回如何纪念妻子的做法,引导服务对象找到能改变现状的动机。



第三阶段


      探索及重新写故事,发挥服务对象潜能,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调适缓解压力,恢复服务对象从前的乐观心态。

      1、本次面谈,主要是与服务对象共同缅怀服务对象的妻子,聆听服务对象对妻子生前如何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的共同经历,如何在退休后支持他重新努力学习画画,最终取得奖项。引导服务对象完成妻子的心愿,重塑新故事。

      2、服务对象1937年出生于广东省翁源县周陂镇,生活比较艰苦,但自幼喜欢绘画,虽然年幼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通过自学,积攒了丰富的绘画经验。1963年案主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是暨南大学经济学士统计学教授,妻子也是学院的教授,也是共产党员,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相互支持与鼓励。晚年生活,妻子鼓励支持案主重新拿起多年没有用的画笔,参加广东省老干部大学美术班学习,圆了年幼时的梦想。而妻子在小提琴、钢琴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妻子经常陪伴服务对象外出写生和人物速写。有一次,(有一个小故事)服务对象的妻子顶着烈日陪伴服务对象在广州火车站连续三天聚精会神参观全国雕塑露天展览大会,期间对参展的雕塑进行一百多幅作品的速写和写生。而这种对雕塑的热爱、执着和坚持写生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著名雕塑艺术大师潘鹤教授,后来,潘大师还赠送给他两本私人亲笔签名的专著。

      3、服务对象与妻子有很多类似的经历故事,服务对象也经常参加妻子他们举办的组织华碧社区“爱心奉献团”的表演。社会工作者运用“优势视角”立足于发现服务对象的优势,鼓励服务对象寻求探索新的故事,如:妻子在世时,服务对象已手编绘制“抗美援朝”的手绘本,妻子的哥哥是抗美援朝的老军人,他们的情怀深深感动了他们夫妇,在那时,服务对象通过走访、查档案、找文献收集各种抗美援朝的资料汇编成册,但妻子病重过世后,服务对象搁置了这次汇编。

      4、社会工作者运用“较期待的自我认同”手法,鼓励服务对象重新“寻找生命的力量”延续重塑“新故事”,鼓励服务对象重新汇编这本这么有意义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献给过身的妻子。

      5、社会工作者通过观察,服务对象也很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建议,也有动机重新汇编《抗美援朝故事精选》。是一个好的开始,服务对象的自信心也有所恢复。

      社会工作者分析与总结:服务对象在妻子过身后都沉浸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叙事心理辅导,寻找隐藏在服务对象其中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以重新汇编《抗美援朝故事精选》为契机,圆服务对象与妻子的共同愿望,这也是对妻子思念的一种寄托,通过服务对象对绘画的优势,激励服务对象完成未了之事。思念、哀悼是一种长期的过程,而终极点不一定达到悲伤前的状态,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重塑“新故事”这故事可能没有妻子的存在,但也是有妻子的鼓励与期望。



第四阶段


      重构主线故事,恢复服务对象的自信心继续编制未完成的《抗美缓朝故事精选》,完成妻子的心愿。

      1、完成《抗美援朝故事精选》的编制,让服务对象产生新的视觉,发现生活中的意义。

      2、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跳出问题看故事,提醒服务对象将妻子去世的问题外化,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本身的途径,并在过程中减轻思念中的情绪。

      3、明确自己能做什么,“完成与妻子共同的心愿”。让自己不再自闭,不再无助,不再困扰,过正常的生活。

      4、在与服务对象辅导的过程中帮助其认识到一些不被自己注意的积极事件。如:继续支持“爱心奉献团”的活动,参与他们的表演团队,也可以继续承担“参谋”的角色。

      5、社会工作者继续鼓励服务对象对妻子感情的珍视,如何反思转移寄托的思念,逐步强化服务对象的自我认同感,并鼓励服务对象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社会工作者分析与总结: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探讨发现原故事中被忽视的内容,继续编制未完成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完成妻子的心愿。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服务对象反思以及鼓励服务对象多向朋友沟通,多发现自己的优势,接受朋友的鼓励,完成自己新的故事。



第五阶段



      重新加入妻子生前的爱心志愿团队,积极寻回生活乐趣。

      1、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多找一些妻子生前志愿爱心团队的好友倾诉他的新故事新方向,社会工作者提醒服务对象,可能有人会提起之前你的伤心记忆,你要接受与支持,但妳要鼓励身边的人支持妳完成《抗美援朝故事精选》,完成妻子的心愿。

      2、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化提问,强化服务对象的改变与变化,采用告别的仪式,与妻子告别,认真接受度过妻子已离世的事实。开始迎接新阶段、新的生活方式。

      3、社会工作者再次见到服务对象时,服务对象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已完成,服务对象提出想在七一建党100年华诞之前做一场活动赠送这套书册。社会工作者链接资源通过星辉广告策划公司以最低价格帮助服务对象印刷了200份。

      4、社会工作者联动华碧社区“爱心奉献”志愿团的团队成员,在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中增加一项赠书仪式,过程中服务对象参与出谋划策,增强了活动的仪式感。

      5、服务对象自述:现在心情平静了很多,只是偶尔想起妻子生前的事情,现在生活状况也逐渐恢复了正常,让我在回顾过往获得领悟,完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会更清醒地认识到家人和朋友的重要性,我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6、社会工作者通过鼓励服务对象完成编制《抗美援朝故事精选》完成妻子的心愿,以缅怀过往的故事经历,摆脱妻子已过身带来负面的内疚。

      社会工作者分析与总结:社会工作者巩固服务对象的变化,让服务对象有充分的空间,多参与妻子生前的志愿活动团体,通过赠书活动体验自我,发现自身的潜力,最终找到生活的乐趣。


图片




Part.6

结案阶段


      根据人生回顾缅怀丧妻的经历,把问题外化,接受妻子已离世的事实,把自己惩罚自己的内化问题外化,惩罚与思念有多种方法,让服务对象重新思考,借助服务对象丧妻的事件引导服务对象重新找回如何纪念妻子的做法更有意义,引导服务对象找到改变现状的动机。通过优势视角,重塑“新故事”这故事可能没有妻子的存在,但也是有妻子的鼓励与期望,最后完成妻子的心愿编制完《抗美援朝故事精选》,并在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中,以妻子生前的“爱心奉献”志愿团队成员为依归,在活动中增加有意义的赠书仪式,社会工作者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获得了老教授(服务对象)的签名赠书,本案目标已达致可申请结案。



Part.7

服务成效及反思


      服务对象的妻子去年11月因病过身,服务对象一度自我封闭,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妻子形成一系列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围绕叙事建构服务对象的问题系统,让服务对象被视为自己生活故事的作者,也是自己生命历程的最后决定者,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找出问题所在,并且决定哪些问题可以改变。社会工作者运用优势视角立足于发现和寻求探索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完成妻子生前的心愿;编制未完成的《抗美援朝故事精选》。提升恢复服务对象参与社会活动的功能,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寻回生活乐趣。反思:社会工作者反思了与服务对象辅导的合作关系,与服务对象共同探求故事的意义,把服务对象的问题外化,让服务对象接受妻子已离世的事实,把惩罚自己的内化问题外化,惩罚与思念有多种方法,让服务对象重新思考,借助服务对象丧妻的事件引导服务对象重新找回如何纪念妻子的方式,引导服务对象找到改变现状的动机。通过优势视角,重塑“新故事”,而这故事可能没有妻子的存在,但也是有妻子的鼓励与期望,通过以缅怀过往的故事经历,摆脱妻子已故带来负面的内疚,完成妻子生前的心愿编制完《抗美援朝故事精选》,最后通过赠书活动仪式体验自我,发现自身的潜力,最终找到生活的乐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公益捐款
 
 
上一页 1 下一页
 
 
微信